公布的录取分数线中为啥还有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成绩? 太原中考录取分数线是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来划定的,也就是说分数线来自于考生分数。 以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漪汾)校区为例,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667分,同时列出了语文105分,数学108分,英语116分的成绩要求,这是因为,分数线划定在668分时,该校的招生计划还没有招满,但是划定在667分时,该分数的考生较多,若全部录取,会超出招生计划。因此,比较考生单科分数,单科分数线高的那一位被录取。于是,最后被统招录取的同学单科分数就是第一志愿的分数线。第二志愿有单科分数线也是一个道理。即当考生报考志愿、总成绩相同时,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高的考生。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在中考阶段为孩子择校呢?这里有几点根据这些年帮家长选择学校的经验之谈: 【确定目标校分数线区间】
在孩子所在分数段选择一所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低年级的家长也要提早为孩子规划目标校,根据孩子的平时成绩可以测算大致的一个中考成绩区间。
【鸡头还是凤尾?择校因素】
最纠结大家的问题其实还是,选择一个稍好高中的普通班选择一个下一档的实验班。
什么样的孩子压线进了好学校,会更上层楼?中考区分度远不比高考,加上心理和运气成分、判卷松紧的不同,波动上下10分左右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到底是当“鸡头”还是“凤尾”?
①分数误差
如若孩子中考发挥一般,中考的分数和排名,与平时模考的排名低很多,那么孩子一定要摸高进上一档的学校。因为即便中考一役发挥失常,他平时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是没问题的,进入高中还会有分班考试,即便中考成绩踩线,也是有机会的。高中知识难度陡然提升,尤其是理科。初中爱动脑,喜欢啃难题的孩子,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好高中挤。反之,如果孩子中考成绩超水平发挥,踩到了平时成绩相对应的上一档的好学校,报考学校的时候要更加慎重。靠老师领着偶然刷出中考高分的孩子,容易在一类高中里找不到存在感。在二类重点里,他们可能更容易获得老师的重点关注和照顾,会因为自信而发展得更好。有些超常发挥的孩子压线进了一类重点,因为激烈的竞争氛围,一时间没有转换过来适应不了,相当抗拒,反而适得其反。②性格因素 如果孩子的性格是不服输,好强,但是受到了打击也不会一蹶不振,心态比较阳光,那么进高一档的好学校,哪怕是普通班也是最好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促进作用。反之,孩子好强,但是受到打击容易影响情绪,暴躁难过情绪崩溃,那么孩子比较适合进下一档高中的实验班。在这里他们受到的关注更多,更自信;如果孩子性格是小富即安,心态好,适应能力强,抗压能力强,初中阶段在学校也是中上等水平,但是一直不是属于拔尖的。这种孩子适合冲一冲上一档的好高中。因为在什么环境他都能保持一个中上水平,跟周围氛围保持步调一致,同时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如果孩子性格是吊儿郎当,边学边玩,没有人督促就放羊,但是但凡有人督促就能够一点就透,同时守纪律听话。这样的孩子适合去上一档好高中里管理风格较严格的学校,有人督促,效果更佳。如果孩子性格内向,比较绵善,不善于沟通,受了委屈也不会跟家长说,心思重。这类孩子,不适宜住校。高中孩子心态还不甚成熟,宿舍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孩子小不会化解,又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积在心里难免出现问题。各位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更合适的学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您肯定了解自己的孩子,静下心想想,鸡头还是凤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学校特点 比如山大附,大家对其的印象就是严、难、快。竞赛生,肯定首选山大附。此外,注意初高中的衔接。从小私立的孩子,一旦去了公立会有诸多不适应,没有老师严管安排,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这类孩子建议高中同样去私立。以免造成落差。比如初中志达的孩子,高中到了五中实中,也会不适应。24年参加中考的这届志达的孩子,依旧拥有附中的管理教学体系,志达的孩子去了山大附不适应的很少。所以也是为什么初中志达的孩子,学校老师也会建议如果山大附中比较悬就选常青藤的原因。关于学校特点,还是要跟高年级家长多打听。最好是上届的,这样获取的信息最新,价值最高。①氛围好。周边的同学都目标明确,志向远大,学习环境良好,即使孩子自制力不强,在这种环境下也很难懒散起来,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状态问题;②消息渠道广泛。因为孩子高考目标接近,家长们在班级群聊天的时候也有共同话题,并且可以及时交流各种院校、专业、考试信息,家长不用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既节省时间也节约精力,还提高效率;③孩子的人际圈问题。一所好的高中不仅意味着好的高考结果更意味着一个高质量的社交网络,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当“鸡头”也是有优势的。老师关注度高,资源集中,自信心增强。小升初100%摇号下,名校初中的优势逐渐被打破,进入到重点高中的同学也将会是来自各个初中,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到一起来的。那么高中更是,高中学习主要靠自主和努力。
那如何弥补与名校的差距呢?
①学好课内 ②大量阅读。 ③精选补习班,或者网课。 ④家长及时收集信息了解政策。 没有什么努力是白费的,未来走怎样的路都要靠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